吴为山解读“南京大屠杀组雕”创作

  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号门,经过长长的雕塑广场,你可曾被这些“无声的呐喊”叩击过灵魂?近日,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吴为山先生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详细分享了他当年创作这些群雕的心路历程。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尊《家破人亡》雕塑:受难的母亲怀抱着死去的孩子仰天长啸……这尊雕塑高达12.13米,意喻1937年12月13日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杀,如今已经成为纪念馆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吴为山介绍说,母亲象征着祖国,她手里抱着自己死去的孩子,身体还有余温。丈夫死了,孩子死了,对这位母亲来说,已是家破人亡的绝境。“这尊雕塑采用写意的手法,象征祖国大好河山千疮百孔,斑斑驳驳,遍体鳞伤。尽管如此,她像山一样,屹立不倒!”
  
  走过《家破人亡》雕塑,就是吴为山创作的《逃难》系列群雕。他将历史与艺术结合,为每一尊雕塑,写下了一句注释语。
 
  
  “1937年12月13日,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开始了!手无寸铁的平民啊,逃难,是求生的唯一”
  
  这是第一尊。吴为山介绍说,他创作时,通过身体语言,把在困顿中逃难的平民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你看,他的手痉挛了,这是面对日军血腥屠杀时,一种极度惊恐的状态。”(据人民网)